7月11日上午,受到道官冲非遗生态村“规划师”易承业先生的邀请,长沙学院“树脉寻踪”实践团队深入张坊北部深山,探索这片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自然奇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初见古树林:参天古树震撼内心世界
参天大树
从车上下来,映入眼帘的是直冲云霄的参天大树,就像是一个个来自帕拉迪岛的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厚重的树皮粗粝如铠巨的甲胄,树冠在百米高空铺展成绿色穹顶。阳光被枝叶切碎,斑驳地砸在脸上,像某种古老的摩尔斯电码。
“天呐!这里居然会有这么多古树!”我大声震惊道。“刚才的颠簸是值得的!真实不虚此行啊!”随后跳到一旁的山坡上,站立在苦槠树前,抚摸着古树的树皮,嗅闻着树脂的苦涩,感受自身的渺小,倾听古树对我诉说,人类与自然百年无言的默契。
步行入深山:道路崎岖难敌山中美景
山乡绿野与蓝天之景
水泥路已到尽头,“树脉寻踪”实践团队沿着山中小径继续向着山林进发。正当我们艰难前行时,易总让我们停下来,向右转,眼前的画面豁然开朗。山坡上是一层一层绿油油的水稻,山间“哗哗”流淌溪流,两侧山脊是茂密的山林,远方是湛蓝的天空,田边还有一座黑瓦白墙的民居,好一个世外桃源。此情此景,易总顺势向我们展示他雨天所见的林中仙境。空中下着蒙蒙细雨,天色暗淡,草木的轮廓开始溶解,像被雨水冲淡的墨迹。远方的云雾朦胧,微风吹拂,山势环抱,不一会就把远方的房子吞没了,宛如一幅动态水墨画。
原路返回,随后又沿着另一条山路上山,视野变得模糊,山势变得陡峭,山路变得狭窄,脚步也随之慢下来,我开始打退堂鼓,但之后的经历使我庆幸坚持到了最后。继续向前,我们来到一处山坳,这里地势高起,地形平坦,视野开阔,让人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沿着山脊一侧,几已不见道路,我们只能在枯枝落叶中,寻找落脚点。左侧是垂直数米的陡坡,而坡下是生长着树木的梯田。易总向我们讲述,当年此地本是梯田,后来响应国家的政策“退耕还林”,才有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到达此山之峰,眼前的一目令我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顶上不是开阔的平原,也不是高耸的古树,取而代之的大块的巨石。这些巨石最早由冰川搬运而来,后经历了造山运动,又经过了气候变化,流水侵蚀,成为了一块块光滑山顶巨石。
下山路愈发陡峭,枝叶纵横。突然视野变得开阔,抬头看去,已经回到古树林。
乱石滩上的树林
重见古树林:挖掘古树生物密码
回归正题,我们此番深入山林,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专程来收集那些隐匿于世、饱经沧桑的古树名木数据与珍贵资料。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路边嶙峋的石头,沿着蜿蜒小径,缓缓向山坡下那片神秘而古老的树林进发。历经一番艰难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了一片开阔之地,坐在一块温润的大石头上稍作休憩。抬眼眺望,远方天空湛蓝如洗,云卷云舒;俯瞰山下,森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我们围坐一起,谈论着来时的曲折经历,分享着途中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欢声笑语在林间回荡。
片刻之后,我们精神抖擞,分头行动,各自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我攀上几块突兀的巨石,站在一棵巍峨的古树前,仔细端详着它身上那枚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身份证”,随后举起手机,对着古树那庞大的身躯和独特的标识按下快门。“咔嚓咔嚓”,几声清脆的快门声伴随着柔和的闪光灯,古树的资料便被我一一收入囊中。
这时,易总突发奇想,提议既然我们是首批有幸目睹这片古树林风采的人,不妨由我们为这些古树赋予名字。于是,我们俩两分组,一组发挥创意,为古树起名;另一组则严谨记录,确保每一份资料都准确无误。当为最后两棵树命名时,我们决定停下脚步,将这份荣耀与期待留给未来的有缘人。
夕阳西下,我们与易总合影留念,感谢他带领我们走进这片原始森林,开启了一场难忘的自然探索之旅。
实践团队与易总和村民合影
作者:黄雄威
责编:周秋红
一审:沈可心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