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青春“三下乡”|访社区经纬,悟治理“温”“新”
新湖南 • 津津乐教
2025-07-28 16:03:25

为深入了解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7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堂拓界,语润青苗”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深入的社区走访调研。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社区,以真心倾听民声,在长沙市岳麓区的多个社区中,探寻基层治理的制度脉络、人文温度与创新智慧。

7月17日,实践团调研组奔赴龙王港社区、荣龙社区与科学村社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进行深入探访。

制度为基,信任为桥

在龙王港社区,调研组成员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社区工作者展开深入交流。她系统地介绍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缜密布局与居民议事协商的鲜活案例,展现了制度设计的清晰脉络。然而,更让成员们动容的是其眼中闪烁的光芒——“信任”二字被反复提及。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始于严谨的制度,但最终必须融入居民的信任与理解,形成制度骨架与民心血肉相连的有机体。冰冷的条文唯有注入人情的温度,才能在巷陌烟火中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长沙好人”李健美 梁乐为摄

志愿织网,微光成炬

紧接着,调研组来到荣龙社区,实践团有幸采访到“长沙好人”李健美。二十七载如一日,李奶奶穿梭于楼宇间,用朴素的话语道出心声:“服务他人,幸福自己,社区就是我的家。”社区工作者们一致认为,正是无数个像李奶奶这样的平凡个体,用点滴奉献汇聚成社区的温度与韧度,彰显了基层治理中激发内生力量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采访记录 梁乐为摄

柔性治理,俯身沟通​​

午后,调研组步入科学村社区。在这里,治理智慧体现在其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社区工作人员“莎姐”及其团队重点介绍了人大联络站的工作机制。面对老旧小区的复杂难题,他们不拘泥于固定程式,而是“在楼道台阶上重新校准政策”,因时因地调整策略。莎姐强调:“社区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基层治理既需要顶层设计的宏观指引,更离不开一线工作者俯身丈量每一寸土地的具体需求与坎坷。

7月21日,调研组将目光转向地理位置独特的师大社区。

知识赋能,活力共生​​

社区工作人员为团队详细介绍了“区校共建”的成功实践。年初的周密规划后,社区与湖南师范大学紧密合作,精心筛选各学院提交的特色活动方案,打造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周末课堂与缤纷暑期活动。孩子们眼中的期待光芒,正是知识服务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同频共振的最佳证明。这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求知火花,更显著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图为师大社区工作人员向实践团介绍社区智慧养老模式 周煜浈摄

协同治理,智慧应对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了创新性的“五方共议”机制——社区党委、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与湖南师范大学形成联动共同体,高效协同解决社区事务。这种机制充分体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特别是在应对养老服务等时代性课题上,为探索社区层面的“中国之治”提供了宝贵的“师大经验”。

为更深入了解师大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的基层实践,7月22日,细雨蒙蒙中,调研组一行四人专程探访了长塘山小区。

科技赋能,温情守护​​

在长塘山小区物业楼,湖南师大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联合体的蓝图清晰展现。调研组了解到,该体系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精准覆盖日常起居、紧急求助等需求。平台高效整合社区、高校、专业机构、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形成服务闭环。科技在这里并非冰冷的工具,而成为了一座传递便利、安心与尊严的温暖桥梁,让“老有所养”在数字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居民交流 周煜浈摄

调研间隙,一位94岁的老爷爷主动与成员们交流。他殷切寄语青年学子:“孩子们,要长进,须得三学——从浩瀚历史中学智慧,从无涯书本中学真知,更要从眼前这活生生的事实中学本领!”这份饱含生命厚度的嘱托,深深触动了在场成员,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此次系列调研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对基层治理的思考与探索而来,满载着对制度经纬、人情温度、创新智慧、青春责任的深刻体悟而归。社区工作者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志愿者的无私奉献、长者的智慧箴言,都如春风化雨,浸润着青年学子的心灵,重塑着他们对社会的认知。

编辑:张煜雯

作者:周煜浈 左思妙

责编:刘双

一审:杨斯涵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评论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