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堂拓界,语润青苗”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学堂坡社区妇联携手,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告别磨蹭:小学生时间管理习惯养成实战法”课程。社区妇联的杨丽老师担任主讲人,实践团成员曹承丽和周青宜从旁协助。
杨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小目标里的大道理
课程开始,杨丽并未直接讲述时间管理的理论,而是用提问引发小朋友们的兴趣:“小朋友们,大家有没有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想做的事却没做完的时候呀?”话音刚落,台下立刻举起一片小手。其中一位小朋友用力点头,说:“我上周想一天背完20首古诗,背到第5首就记不住了,后来就不想背了。”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回应,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杨丽点出,确定适合自身的目标至关重要,若目标过于宏大,极易让人产生放弃心理,进而滋生拖延。她把提前制作好的目标卡片分发给小朋友们,每张卡片上都画着不同的图案:有的是“每天背2首古诗”,有的是“每周读完1本绘本”。实践团成员在一旁协助,让小朋友们挑选适合自己的目标卡片,引导他们思考自己能完成的小目标。
学生认真回答问题
四象限中的时间密码
随后,杨丽运用一张红、黄、蓝、绿四象限图表,为小朋友们生动讲解了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该法则依据事情的“重要”和“紧急”程度,将事务划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和“不紧急不重要”四类。课堂上,小朋友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将不同的事项自主归类到相应象限。
杨丽总结指出,掌握这一分类方法,有助于明确事务处理的先后顺序,提高效率,避免忙乱。通过直观易懂的互动教学,有效帮助社区小朋友们初步建立起时间管理意识,培养规划能力。
实践团成员协助课堂
时间小偷的“现形记”
“现在我们来玩个‘抓小偷’的游戏!”杨丽拍拍手掌,带着小朋友们瞬间变身“时间侦探”。
“哪些事情会偷偷拿走我们的时间呀?”
“上课发呆!”“看电视太久!”“玩手机游戏!”“写作业的时候总想去吃零食!”小朋友们的答案此起彼伏,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杨丽拿出一摞书,让每个小朋友拿一本书,依次将书立在桌子上,每立一本书就要说出一个拖延的习惯。等所有书都立好后,杨丽请一位小朋友推倒这一列书。随着“哗啦”一声,书全部倒下。杨丽借此生动地告诉小朋友们,每个拖延的习惯就像这些立着的书,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遇到拖延行为要及时解决。
此次课程将专业的时间管理知识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的趣味教学内容,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时间管理技巧,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编辑:王不然
作者:曹承丽 周煜浈 曹亦桉
责编:徐凯琦
一审:蒋诗雨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