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赴长沙市学堂坡社区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走进长沙市岳麓区学堂坡社区,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光影流转,非遗生辉”非遗花灯文化体验课,让古老技艺在童趣中焕发新光彩。一盏盏亲手制作的粉色莲花灯在孩子们手中渐次“绽放”,映照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的笑脸。
图为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花灯文化
指尖生花,巧手传承
课堂开始,实践团成员以一幅精美的传统莲花灯图片迅速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小朋友们,这盏像花朵一样的灯叫什么?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互动提问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莲花灯!”“元宵节放灯!”的童稚回答此起彼伏。紧接着,一段生动的视频短片,引领大家穿越时空,回溯花灯从汉代宫廷宫女手持的实用灯火,到唐代长安城“灯树千光照”的盛世辉煌,再到宋代走入寻常百姓家、衍生出妙趣横生灯谜的演变历程。“原来花灯在汉朝就有了,唐朝的灯居然有房子那么大!”小朋友惊叹道。
光了解历史还不够,动手制作才是重头戏。实践团成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花灯的四大功能——实用照明、装饰环境、娱乐猜谜,以及通过主题灯会承载故事与象征寓意,并重点聚焦象征纯洁美好的莲花灯。制作环节,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手把手的指导下,拿起分发的彩纸跃跃欲试。12张粉红、4张翠绿的长方形彩纸,一根小小皮筋,就是全部材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共同完成花灯
“先对折,两边的角要向中线靠拢,看,像不像个小梯形?”实践团成员耐心示范。孩子们屏息凝神,一步步跟随:折梯形、翻折压平、分层组合、皮筋固定。当用皮筋在叠好的彩纸中部紧紧扎牢后,最激动人心的“绽放”时刻来临。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将粉色的“花瓣”向上翻起、整理舒展。最后,将底层的绿色彩纸轻轻翻折一半作为“莲叶”托底。从最初的生涩到逐渐熟练,一盏盏立体灵动、粉嫩娇艳的莲花灯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我的莲花灯开花了!”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杰作,成就感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光影映童心,非遗薪火传
“花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呀?”活动尾声的知识回顾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汉代!”响亮准确的回答,印证着文化印记已悄然根植于心。短短一堂课,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莲花灯的基础折纸技艺,锻炼了手脑协调与空间思维,更通过亲手触摸和实践,深切感受到传统花灯所蕴含的独特美学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为学生展示莲花灯作品
“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花灯爱不释手,眼睛亮晶晶的,特别打动我,”实践团成员分享道,“这让我们觉得,把非遗的种子播撒进童心,这份努力特别有意义。”
一纸一灯,流转的是千年光影;巧手匠心,赓续的是非遗薪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以社区课堂为桥梁,将书本上的非遗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体验,在童趣盎然的互动中,不仅点亮了盏盏莲花灯,更点亮了孩子们心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青春的活力。这堂生动的手工课,正是青春力量深入基层、赋能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
作者:夏之易 周煜浈
责编:成俊峰
一审:姚懿轩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